文汇报:休宁鲁班木工学校既教“做事”又教“做人” ——让“匠士”头衔成为职业荣耀
来源:《文汇报》 作者:陆伟强 王星
图①:鲁班木工学校的学生正在刨木。 王星
图②:“匠士”代表向学校赠送匾额。 苏俊军 图
图③:喜成“匠士”的休宁平民之子。 苏俊军
题记
近日出版的美国《时尚先生》杂志中文版10月号,以30个页码篇幅隆重推出“中国60个新希望”专题,安徽省休宁县德胜鲁班木工学校作为“最有希望的”职业学校被收入专辑,成为我国惟一入选的中等职业学校。
文章称:“这个学校很微型,只有一个专业,两个班;这个学校很牛,它设立了‘匠士学位’,还设计了匠士服;这个学校很大牌,每年毕业典礼上都有各国驻沪领事馆的外交官们露脸。其实这个学校很平常,它招收的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
“在当今家长拼命地想把孩子绑上火箭,送上金字塔尖的时候,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逆潮流站出来,推行平民教育,把职业教育真正扎到实际教学当中。”《时尚先生》杂志称赞该学校将昭示着中国农村职业教育新一轮的希望之光。
给木匠颁发“匠士”学位,颠覆了中国人心目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但是,从经济全球化来看,“匠士”学位颠覆的不仅仅是传统观念。在全球化产业布局不断向纵深方向调整的过程中,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用“低成本劳动力”作为赖以支撑的重要生产要素,分食产业链的低端市场。在这种竞争格局中,中国的优势能够持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低成本劳动力的素质相对高一些。有数据表明,中国向城市迁移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明显高于非迁移者,跨省迁移的高于省内迁移的。因此,改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中国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人口红利”的希望所在。当然,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颁发的“匠士”学位,它的意味恐怕还不止于此。
“匠士”朱宣龙的那些事
“5月24日下午,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09级学生首次进入木工实训室实训。劈料是学习木工的第一课,也是学习木工基本功的关键一课。第一次走进车间的他们,就好像是来到了‘天堂’,看到师兄们的成品,他们恨不得自己马上动手做起来。他们在师傅的组织下,各自在仓库领了实习用材。师傅分别给每组学生做了示范和讲解,然后让学生们自己练习。学生练习时,师傅巡回观察他们操作是否规范,是否有体力上的不支,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适时给予指导和提醒。半天下来,虽然大家的手法看上去还很生疏,虽然还没有把料劈成型,虽然手上起了水泡并酸得直甩,但他们没有气馁。他们有信心,有决心,相信过不了多久,他们就能干得得心应手。”
——以上内容出现在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的网站上,作者是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的2006届毕业生——“匠士”朱宣龙,他也是记者本次的采访对象之一。在思忖着如何动笔之际,记者以“朱宣龙休宁”为关键词随意“百度”了一下,却不料竟跳出了数十篇类似的“新闻稿”,内容从09级新生参加体检到军训结束再到走进实训课堂。尽管笔法尚透着稚嫩,但对于仅仅上完初中便开始学习“木匠活”的“匠士”而言,这样的“新闻稿”足以让人惊讶。
朱家第一个“学木匠”的
初见朱宣龙,他正在木工学校的实训车间里充当着“督导”的角色。
近八百平方米的车间里,四处贴着诸如“我确实没有多大的本事,但我有认真学习(工作)的态度”;“我们不认为一个平庸的博士比一个勤劳敬业的木匠对社会更有贡献”这样的教学理念。
伴随着有些刺耳的刨木声,学生们正根据师傅所教的把木料劈开、刨平、凿眼,朱宣龙则挨个检查他们的劳动成果――劈得长短有出入的,刨得不够平整的,线划得歪歪扭扭的,他会一个个地指出、手把手地纠正。
2006年拿到匠士学位后,朱宣龙开始在德胜公司上班。走南闯北地帮着公司造了三年洋楼后,朱宣龙回到了母校,公司给了他一个新岗位——木工学校助教。
五年前的那个初夏,在渭桥中学念完初中的朱宣龙毅然放弃了中考:“高中是肯定考不上的,因为英语成绩太差,所以干脆还是学一门手艺出去闯吧。”当时,刚满一岁的木工学校正在休宁农村漫山遍野地找寻自己的第二批生源。“他们要招家庭贫困并且没有不良习惯的农村孩子,说学出来后有匠士学位还能去外地的德胜公司实习上班。”尽管不知道“匠士学位”究竟是什么,但用朱宣龙的话来说:“朱家从此有了第一个‘学木匠’的。”
劈料、刨平、开料、凿眼、组装……从2004年秋天开始,这些基础的木匠活开始占据朱宣龙生活的大部分。剩下的时间,则留给了语文、数学、音乐、体育、计算机、道德与修养等一些高中课程中的常规科目,这给日后朱宣龙的“报道新闻”和“管理学生”打下了基础:“最初以为就是来学手艺,后来才知道原来学校是想把我们打造成出去后可以和社会接轨的蓝领,而不是单纯的木匠。”
在木工学校上学,每年要交2000元左右的学费,家庭拮据的朱宣龙也不例外。然而,两年之后,朱宣龙所交的学费却早已悄悄地回来――“奖学金拿了800多,除了第一学期拿了二等奖学金,后面的三学期我都拿了一等奖学金,2005年接受了南京企业家的资助3800元,然后去苏州实习,公司还发了几千元的实习补贴。”
学“木匠”后变得懂事和勤快了
2003年9月,时任休宁县县长的胡宁和休宁籍旅美华人、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总裁聂圣哲先生一拍即合,由聂圣哲捐资200余万元,与休宁第一职业高中联合创办了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身材消瘦的汪丽庆从那时就担任了木工学校的校长。他告诉记者,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在技术上掌握传统木工技艺、在品格上诚实勤劳有爱心且不走捷径的德艺双馨的木工手艺人。2年4个学期的学习,从技术上落实到具体考核,便是分别制作四样由简到繁的家具――小方凳、长凳、八仙桌、太师椅。
在木工学校上学的第二学期,朱宣龙曾给家里打过一张桌子。记者跟随朱宣龙来到他家时,这张桌子还闲置在他家的二楼,上面堆满了杂物。朱宣龙有些腼腆地解释说,一是因为老的桌子还能用,二是因为当时自己的技术还不过关,打短了5厘米。
在回到家这不长的时间里,趁着记者和他母亲聊天的空档,朱宣龙已经在另一边忙活开了。抹桌子、打水、洗梨子……母亲欣慰地告诉记者,打从上了木工学校后,儿子最大的变化就是变得勤劳和懂礼貌了:“每次他一回家,不用说便会把能干的活都干了;以前见到邻居都不爱说话,现在逢人他都会打招呼。”
作为木工学校的“胞弟”,德胜-平民学校里的大多数家具,都出自木工学校的师生之手。按照朱宣龙如今的手艺,制作一把太师椅早已是驾轻就熟:“刚开始要四五天,现在2天就足够了。”
从木工学校毕业后的三年,朱宣龙跑了不少地方做工程――南京、苏州、徐州、无锡、张家港、北京、包头……朱宣龙的手艺随着一次次的辗转实战慢慢提高,而他的日工资也以每年3元的幅度增长,现在他的日工资已经超过70元,每年的奖金则一般比上年多个两三千元,但他还是有些不满足:“其实那时挺想自己去闯闯,特别想回农村搞点养殖业,但本钱不够。德胜公司允许员工请一至三年的年假出去自谋生路,如果出去过后想回来,那以前的工龄还可以保留。”
规矩就是规矩不能随便
“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这条不工整的校训在朱宣龙的脑海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刚入学时,16岁的他对于这些并不在意。随地吐痰、说家乡话、乱扔垃圾……换回的结果是一次次的处罚——拔草、洗厕所、罚款……一个学期后,朱宣龙回到家,想把学校里学来的那些好习惯“传授”给自己的亲弟弟。可是眼看着弟弟推脱着不愿扫地,不愿说普通话,争执到最后兄弟俩竟然动起了手。
但自此以后,弟弟似乎有所“领悟”,开始在哥哥面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再次回到木工学校,朱宣龙感受到了不少以前做工程未曾遇到过的压力,因为自己所要面对的,已经由从前静态的木头变成了如今活蹦乱跳的学生。这几十个学生,也并不是个个都像自己弟弟那般容易“控制”。
“学校有‘20不准’和‘199条军规’。”上课睡觉、不诚实、破坏草坪、抽烟……每种违规行为都按照初犯、再犯、三犯明确了惩处措施。朱宣龙带记者看了一张6月9日张贴出的公告,上面两位学生因抽烟而受到了开除预警、罚款20元、学分扣3分的处罚。“拿抽烟来说,抽一次是开除预警,抽两次就得走人了。”
去年9月,木工学校的09级一共招了52个新生,到现在剩47个。“不是受不了这里的严格自己跑回家了,就是因为违纪被开除了。”朱宣龙以最近一个离开的学生为例:“那天学校放假,他没有回家而是溜到网吧通宵上网,第二天被发现后还不承认,我就让他当着大家的面把QQ打开,一看最后登录的时间便一目了然。”由于不诚实在木工学校是最严厉的“罪行”之一,所以第二天该学生便被家长领回了家。
“在最初招生家访时,我们都会和家长说清楚这些规则,所以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家长也没有怨言。”
回想当初自己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月,有11位同学因为用实习补贴购买手机而违反了“20不准”中的“不准拥有手机”遭到了开除,如今的朱宣龙体会到了当助教的不易:“我们那届最终拿到匠士学位的只有21个人,当时我很纳闷都快毕业了学校怎么还这么严,现在轮到自己罚别人了,才知道原来规矩就是规矩,不能随随便便,如果今天同情这个明天同情那个,那规矩就没法实施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