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农村教育》2011年第10期 作者:江忠贤 休宁一职高校长 中陶会常务理事
在美丽的黄山脚下,有一个人口不足30万的山区县--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因得天独厚的生态和文化而享誉全国,被誉为中国休闲养生之都和中国第一状元县。这里有一所特别的学校,休宁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规模不大,在校生仅千余人,因为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价值取向,近几年来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说特别是因为学校在创办初期就一直受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响。陶行知是徽州人,出生歙县,从小在休宁外婆家长大,并在万安吴尔宽经馆接受启蒙教育,所以后人研究陶行知生平大多把休宁作为陶行知的第二故乡,而休宁文化教育界同仁更是以“陶行知故里”深感自豪。陶行知先生一生大力推行平民教育、职业教育和乡村教育,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他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教学做合一”,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上世纪八十年代,休宁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与溪口等农村职校一起按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和推行的教育理念,与农业、科技等部门协作,面向“三农”,开设涉农专业,并创办了与专业相匹配的名优茶制作和兰花火腿加工企业,培养了一批批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也创造了农科教统筹结合的成功经验,受到国务院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国推广。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孙起孟于1989年10月怀着极大的喜悦,专程回故乡休宁考察农村教育改革的实践,早年就致力于中华职教事业的孙起孟赞扬说:“这里展示了农村改革深化的有效途径”,“定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表现出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
说特别是因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学校的变化大。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先后投入近三千万元建了新校区,不仅有八个专业的成套实训设施,还有一流的舒适的教学环境,所有学生在这花园式的校园里接受最好的职业教育。为了整合资源发挥效益,政府还先后将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工作站、清华大学远程教学站、就业训练中心等培训机构合并,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于一体,建立综合性的县职教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省级示范职高。“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学校利用自身优势,不仅完成了3600人的学历教育,使全县高中阶段普职比达到1:1, 而且面向“三农”,服务农村经济,不收农民一分钱,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工培训,累计完成1.8万人次的培训任务,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民真正成为国家民生政策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受惠者。学校“面向农村、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学员)就业创业能力”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
在隆重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作为国家级陶研实验学校,休宁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组织开展了系列活动,并与市县政协、陶研组织一起召开专题座谈会,归纳了几点做法和体会,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陶研无止境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毛泽东评价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称他为“一个毫无保留地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赞誉他是“万世师表”,温家宝总理亦多次提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与人格精神,号召广大教师向他学习。学习陶行知首先要了解陶行知、热爱陶行知。近几年来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宣传陶行知,如举办讲座、观看录像、介绍生平、组织教师参加各类陶研骨干培训班和演讲会、在橱窗张贴陶行知的办学思想和教育名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广泛开展讲陶行知故事、背陶行知诗词、唱陶行知歌曲等活动,积极营造学陶氛围,打造陶研声势。
陶行知教育思想影响深远,陶研工作永无止境。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掀起了一股“学原著”热,每周一课,而且形成制度。广大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和实践纷纷撰写陶研论文、申报陶研课题达二十余项。为加快农村职校发展,推进专业标准化和特色化建设进程,今年初,学校申报的陶研课题“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推进农村职校专业标准化和特色化建设的研究”被中陶会立项为“十二五”国家级课题,并于四月举行了开题仪式;由于该课题选题方向准、角度深、操作性和指导性强,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二)实践无止境
陶行知先生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时至今日,我国中等教育之通病仍然没有大的改观,教育制度和体制改革任重道远。休宁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始终不渝地践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学校的课程设置比例为3:3:4,即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占30%,艺体和德育活动占30%,实训和社会实践占40%;培养目标也很明确,就是德艺双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有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军训和校园文化的互动,让学生对安全、制度、道德、体能和国防教育有个初步的了解。为突出实践环节,学校会在第一学年段安排一个月、在第二学年段安排两个月的时间,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开展见习活动,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为将来顺利就业或创业做准备。
学校常年开设十二个专业,其中传统木工、机械制造、艺术设计等专业跻身省重点建设专业,师资和实训设备强,实训和实践活动多。以传统木工专业为例,每个学生有70%的时间是在校内实训车间学习手艺,从劈、刨、锯、凿、雕到制作木制品,直到最终可以独立制作徽式“八仙桌”和“太师椅”,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旋律。“手脑联盟,教学做合一”,学生走出校门就可以用自己娴熟的手艺创造财富,服务社会,成为企业的“香饽饽”;100%的就业率,而且年均收入超过四万元,远远高于我们山区县的人均年收入。实践证明,好的职业教育,确实是促进山区群众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也验证了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
(三)师表无止境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天职,“爱”与“责任”是教师职业的核心和灵魂,师德水平是人民群众衡量对教育工作满意不满意的一个重要标尺。建校三十年来,休宁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不仅培养了数以万计、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优秀学生和学员,而且造就了一支道德过硬、责任心强、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他们排除外界“浮躁”的干扰和诱惑,面对重重办学困难也毫不退缩;他们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同吃一桌饭菜、同进一个车间学艺;他们可以放弃节假日休息,走百里乡间小路家访,也绝不放弃一个差生;他们不期盼教师节的小红包,也不嫉羡高考过后的谢师宴;他们志存高远,用“爱”和“责任”为所有学生撑起一片蓝天。“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一种理想境界,也可以不夸张地说是当今职业学校教师的真实写照。在过去的一年,学校选派二十余位老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专业培训,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有十六位老师被评为省市县德育标兵、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他们以良好的教师形象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赞誉,也提高了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营造学陶师陶氛围,学校在北大门精心设计并建造了“爱满天下”木制结构的牌楼作为校园文化标志性建筑,每天进出门楼,仰望陶行知语录,教师们都会警示自己---必须坚守高尚情操;学生和家长也会告诫自己---尊师重教是一种传统美德。
(四)创新无止境
学习和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贵在创新,创新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模式。学校的做法,一是服务新农村,坚定不移地走农科教结合的道路。学校充分发挥职教中心主阵地作用,利用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与劳动、农业、科技、扶贫等部门合作,积极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广泛开展面向“三农”的专业技术培训、创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撑。 二是服务新型工业,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学校先后与上海、苏州、昆山以及黄山市昌辉集团、中显微集团等12家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开展“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不仅在招生、实习和就业方面联手,同时多形式增进校企文化交流,不仅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更教学生学会做人---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家庭是个好成员、在企业是个好员工、在社会是个好公民。三是服务“徽文化生态保护”,坚定不移地传承本土文化。学校始终围绕地方经济和文化开设重点专业,融技能传承与人才培养为一体,多形式多渠道地挖掘、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包括“徽州木雕”、“兰花火腿制作”、“得胜鼓民俗表演”、老街“汪一挑”饮食文化和“新安源”茶文化等,做大做强教育和文化品牌,为建设中国休闲养生之都提供支撑,学校也因此被授予首批安徽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基地”。
学校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创新、在创新中不断进步和成长,赢得了许多荣誉,先后被授予市县文明学校、绿色学校、德育和社会实践示范基地、省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全国优秀劳务品牌、中国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实验学校等。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到校考察并题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小蔓两度到校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她指出,“休宁创造了一个新的职业教育远景,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功,尤其是与企业合作的路径,满足了学习者的需要,体现了徽文化的风格。孩子们靠勤劳和诚实获得了能力,获得了做人的尊严,这样的职业教育,一定大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