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说:“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讲话激励着我用百倍的信心去打造职教名校!
“十一五”期间,休宁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利用自身优势,不仅完成了3600人的学历教育,使全县高中阶段普职比达到1:1,而且面向“三农”,服务农村经济,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工培训,累计完成1.8万人次的培训任务,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校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国家教育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我们决定从四个方面着手,打造江南职教名校。
一、打造特色精品专业。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校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提出专业标准化和特色化建设目标。今年初,学校申报的陶研课题“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推进农村职校专业标准化和特色化建设的研究”,被立项为“十二五”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国家级课题,其根本原因就是专业建设已经直接关系到职业学校的成败。近几年学校致力于发展特色职教,走品牌和特色专业线路,为企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一技乃至多技的一线人才,尤其是传统木工、机械数控和艺术设计三大骨干专业,不仅成为黄山市的特色精品专业,而且跻身了省级重点专业行列。
二、打造职校名师。职业学校的创新和发展,关键是必须培养一批具有“双师型”的名师、必须走“教师专业化、专业标准化”之路。学校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这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荣誉,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责任。近两年来,学校先后组织二十余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专业教师培训,在职教师中有34名取得了高级工以上的专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2010年首批12名教师申报了“双师型”教师资格,经过学校推荐、市教育局专家评估,100%通过认定。学校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条件组织所有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或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车间实习,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让更多教师成为职业教育的名师。
三、打造“非遗”传承基地。2008年初,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使之成为我国第二个国家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标志着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社会关注、项目保护和传承保护的层面,跨入了整个生态保护阶段。休宁县建县1800余年,是古徽州的腹地,聪明智慧的徽州人创造了优秀的徽州工艺,这些工艺需要传承和弘扬,休宁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担负着这一神圣的使命,充分发挥了在“木工技能手艺”、“得胜鼓民俗表演”、“兰花火腿制作”等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的示范作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誉,也因此被授予首批安徽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
四、打造校企合作的典范。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需要大批精密加工方面的技工,学校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投入200余万元购置了机电、模具、数控等专业设备,建立了八个实训车间,可同时容纳300人实习、实训和技能鉴定。学校先后与上海、苏州、昆山以及黄山市昌辉集团、中显微集团等12家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开展“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不仅在招生、实习和就业方面联手,同时多形式增进校企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