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起步早、政府扶持力度大、加之工业较为发达、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先进,德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受到全世界的追捧。近年来,我省职业院校纷纷学习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千方百计寻求与德国的合作。德国的职业教育一度成为我省职业教育学习的典范,那么与德国相比,我省的职业教育究竟差在哪里?记者日前就此展开了采访。
考核导向尚有欠缺
铜陵经济技术学校是我省首家与德国汉诺威中国中心签订合作办学项目的学校。前不久,中德双方共同组织实施了该校2007级中德合作培养汽修班学生第一次满师考试。德方职业教育专家比尔申克和考官布旭到场。
布旭供职于德国机动车手工业行业协会,他主持的理论考试内容直接与实践考试内容紧密关联,完全注重能力考察,而非一般书本知识,这与国内传统考试有很大不同。由他主持的实践考试更是出乎意料地让学生在长达四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六个工位连续性考核。布旭说,以这样考试模式为导向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研究能力等关键能力将会非常优秀。
考试、考核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手段,只有客观、规范才能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据布旭介绍,德国职业培训质量高是以客观、公正、规范的考试、考核体系为保障的。为了确保考试的客观性不受培训机构影响,考试由与培训单位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考试不根据哪一个培训机构或职业学校所传授的具体内容,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同一职业或不同职业的相同科目同一时间考核,并按照统一标准评分。由于“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的客观与公正,因此“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结业证书不仅在德国得到承认,而且在欧共体也得到承认。而这些在我省很难见到。
课程和教材有些落后
据介绍,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担负着培训任务。在这种制度保证下,企业不仅会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培养,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使教学有足够的物质保证。
省城一所职业学校负责人分析说,目前在我省,除了少量的“校企合作班”能做到这样外,大部分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是以学校设置为主。职业教育学生学习时是完全是学校主导,就业时很可能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位负责人还介绍说,在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课程、教材多是企业或者行业协会设置、编写,而在我国则大多是教育部门牵头,这一点是违背职业教育规律的。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德合作创建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近年来,该院对德国职业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该院教务处工作人员介绍说,要想赶上德国的职业教育,我省的职业院校必须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同时,教学内容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技能为中心,充分体现培养目标。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相互渗透的原则,增加实验和实训的比例,改革专业过于狭窄的状况,实行弹性学制等,探索不同专业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教材改革应加强宏调调控和政策倾斜,不能只管编,不管试验,不能只靠下发几个指导文件来推进教材改革;必须设置相应职能部门、监督部门等层面进行系列配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