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休宁县率先创办了全省第一所农村职业中学,按照“科教结合、为农服务”的方针,把科技、教育用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中去,首创了“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发展新模式,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县委、政府历任主要领导更是从战略的高度来推进文化教育发展,短短几年时间,将三所农村职高合并,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建成占地120多亩的新校区——休宁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也带动了全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
在这所省级示范职高美丽的校园内,还有一朵校企合作的奇葩,这就是2003年5月正式开学的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
之所以创办这所学校,是缘于破解休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特别是破解以下三个方面难题的需要。一是农村青年就业“乏路”的难题。在休宁山区,义务教育阶段后,约有50%的学生不能进入高中就读;高中阶段后,又有约50%的学生不能进入大学深造。这些学生由于生活的需要,在几乎没有接受劳动技能培训的情况下,就走上外出务工的道路,结果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挣取微不足道的收入,难以实现致富的理想。二是山区经济发展“乏力”的难题。休宁木竹资源十分丰富,林业一直是山区群众主要的经济来源,但是这样一种以输出木材原料等初级产品为主的林业经济难以长久为继,上世纪末,伴随着木材原料价格的持续走低,林农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在个别地方出现了“返贫”现象。三是本土文化传承“乏人”的难题。休宁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一地域文化体系庞大,其中包含了徽州传统木工、砖工和雕工等精湛的手工技能。但是随着现代材料的更新、大规模机械化设备的应用,加上传统手工授艺方法的局限,今天木工、雕工等徽州传统手工技能正面临着一种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
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努力从自身的历史积淀中寻求智慧。其中,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知行合一、生活即教育以及注重实践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启发很大,更让我们感到,只要能发展好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职业教育,才能实现三者的有效结合。而木工是休宁最为精细、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技能,如果能创办一所木工职业学校,无疑可以在这一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由此,在县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苏州德胜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创立了。这是中国首个培养木匠的中等职业学校,她只招收初中毕业的山区农家子弟入校就读,7年来,已毕业学生223名并全部实现就业;这也是一所倡导“实训第一”的学校,学校自编木工教材,并通过师傅的带领,指导学生们学习木工技能,“实训”时间占总学时的2/3以上,每位学生年实训消耗木材超过4立方米,而学生的“毕业论文”则是每人制作一套传统的“八仙桌”、“太师椅”。这还是一所育人为先的学校,学校以“诚实、勤劳、有爱心”为校训,为了引导学生懂事做人,学校制定了《学生行为规范226条》,从吃饭、刷牙以及打招呼等各方面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人际交往等进行了全面规范;这更是一所首创授予毕业生“匠士”学位的学校,使木工艺人能与大学里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一样,拥有自己的学位。
学校创办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华社等国内外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人民日报》对此刊发评论文章,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中央电视台7套节目播放了专题片——《徽州匠士》,对木工学校进行报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10月,休宁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九个人口大国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介绍了木工学校的成功案例,赢得了各国专家的一致好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朱小蔓评价说:“休宁创造了一个新的职业教育远景,尤其是与企业合作的路径,满足了学习者的需要,体现了徽文化的风格。”
七年来的探索,我们体会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一要注重社会协作,不断创新模式。木工学校的成功,在于它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作为一所由地方政府与企业共同创办的公益学校,苏州德胜公司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学校能够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从入校学技到毕业约2万元人民币的各种费用。同时,企业还主动参与学校的办学过程,把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融入到学校的办学过程,使学校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学生的培养方向,都更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需求。这样的效果,如果单纯依靠职业学校自身,显然是难以实现的。二要注重就业技能,不断发展经济。木工学校的成功,还在于首创了一门能促进农村青年就业的专业。目前“匠士”们的年均收入超过3万元,一个三口之家的山区家庭,如果有一名“匠士”, 该家庭年人均收入就超过了1万元,这不仅高于我们山区的农民年均收入,也超过了今天中国大多数农民的年均收入。同时,通过深加工,山区木材的价格也有了很大提升。在山区,一立方原木原来只能卖500多元,但通过“匠士”们的双手,制成 “八仙桌”、“太师椅”,至少可以卖4000多元,价值是原来的8倍多。显而易见,木工学校的创办,确实是促进山区群众就业和经济发展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三要注重本土特色,不断传承文化。木工学校的成功,更在于它是对休宁本土手工技能的一种传承。因为随着建筑、家具、模具、会展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木工技能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特别是曾为古徽州的黄山市,徽派建筑的修复和建设任务很重,尤其需要具有木工技能的劳动者。因此业内呼吁,希望尽快改变这样一种传统手工技能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而木工学校的创办,无疑是一种适时之举和务实之举。也因此,“木工匠士”被评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木工学校被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基地,成为2010年全国中职校技能作品博览会安徽宣传片中最耀眼的主题画面,被国家教育部誉为农村职业教育的“精品”,这无疑是对休宁县政府和职业学校所作努力的最好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