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鲁班
| [日期:2017/3/27 15:21:50] |
[字体:大 中 小] |
叫声"师傅"不容易——看一个小学校的大实力
文、图/杨生文
很早就听说安徽休宁有一所木工学校,因为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一直想一睹芳容,但都因为时间太紧未能如愿。
近日,借着到安徽开会的机会,专门抽空去看了看,希望解开他们成名的秘密。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名声大振的学校不仅面积非常小,而且学校的设施设备非常简陋。与一些现代化的大学校相比,可以说显得有点寒碜。
这里的毕业生,也是规模小。现在,他们每年只有30多名木工专业毕业生和30多名木雕专业毕业生毕业。
为什么这么一个小学校,却能够名声在外?一个小学校,怎么有这样大的传播实力呢?走进他们的成名专业——木工、木雕专业,笔者一下子明白了。
在他们这两个专业的实训室,6位身怀绝技的师傅在给这些学生轮流上课。说是上课,其实不太准确,手把手教学生可能更确切一些。只听得几十位学生不怎么叫这些老师为"老师",纷纷都叫"师傅"。
校长介绍说,他们采取的教学方式,最主要的还是中国传统的学徒制,就是师傅带徒弟。师傅在实训室来回观察,看见不会或者做不好的,就边示范边指点,让学生一目了然。笔者拍照时,突然发现墙上有几个大字:"教学做合一。"
在这些师傅中,年轻的只有30多岁,年龄大的却已经71岁。
据说,这里的毕业考试也很特别,就是要会做凳子和八仙桌。笔者刚好在现场看见10多位学生把自己做的凳子拿给一位老师傅检查。老师傅一边用尺子测量,一边点评,让学生心服口服。
我想,这可能就是他们能够打动记者、名声在外的秘密武器吧!有一批身怀绝技的师傅,采用学徒制教学,可能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吧!
师傅,是自古以来中国的学徒对自己老师的尊称。这两个字,包含着佩服、敬畏、尊重。它更多的要体现言传身教,不是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做到的。
现在,我们不少职业院校或者技工院校也看到了学徒制的魅力,纷纷开始了现代学徒制或者新型学徒制试点。这显然是传播工匠精神、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做法。
需要提醒的是,在古代的中国,叫声"师傅"是不容易的;同样,在现在的中国,叫声"师傅"也是不容易的。不论是我们工厂承担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工人,还是我们职业院校的老师,都要对得起学生叫您的"师傅"二字。
好在现在职业院校或者技工院校都开始在"师傅"型的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了,纷纷提高双师型教师或者一体化教师的比例。希望这些举措在传承传统的学徒制做法上,再多下一些功夫!(作者为《职业》杂志副社长,职业院校品牌建设、创新发展的研究者和传播者)
|
阅读:257次
【 复制 】 【 打印 】 |
|
|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版权都归我中心所有,在未经我校同意允许下,任何单位或个人严禁抄袭或引用,否则可能受到我中心最大程度的起诉。 |
|